2014-03-17

把生活中的動作,變成養生運動

  談到養生運動,自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不勝枚舉、琳瑯滿目,讓人看了也真是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真的想一套功法來練卻又苦於每套功法、運動都有其特色與功效,我們實在無法好好的了解,究竟要練哪一套養生功法最好呢?這常常搞得我們總是無所適從。
  從事養生運動,根本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健康。那健康是什麼,健康的目的又是什麼?這已是老生常談,雖然乏味,但是我們還是得談談,因為,很重要!

再談「健康的定義」
  何謂健康呢?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定義:「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以已。」(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這定義被使用了五、六十年,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當1948年這定義被宣讀時,同時也宣告了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健康的人了。
  2009刺絡針雜誌 (The Lancet) 重新定義健康的意涵時,只用了一句話:「何謂健康?健康乃是適應能力。」(What is health? The ability to adapt.) 雖然只是一個簡短的定義,卻大大地開啟了健康詮釋的空間、讓人們對健康的理解與適用性更加的彈性、寬闊。
  The Lancet 引述1943年法國醫生,Georges Canguilhem在他的著述《正常和病理》(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中,否定了用「正常」或「異常」來定義健康狀態的這種想法。
  他認為健康不是統計上的東西或者機械式的定義。相反的,他看到了健康是一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健康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它是因應個人的條件情況而變化的。健康不是由醫生定義,是該人根據他或她的功能需要來認定。醫生的角色是幫助個人適應其獨特的當前情況。這應該是“個性化醫療”的義涵。
Georges Canguilhem rejected the idea that there were normal or abnormal states of health. He saw health not as something defined statistically or mechanistically. Rather, he saw health as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one's environment. Health is not a fixed entity. It varies for every individual, depending on their circumstances. Health is defined not by the doctor, but by the person, according to his or her functional needs. The role of the doctor is to help the individual adapt to their unique prevailing conditions. This should be the meaning of “personalised medicine”.[1]
  「適應能力」無異是目前對健康的最佳解釋,其中性的態度並無定義何人健康、不健康,而是定性地指出調適能力越好,相對的健康狀態就越佳。並且,它適用於整體機能,亦適用於個別系統、組織、器官機能。也適用於「生命和無生命的環境,以及人類生活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animate and inanimat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human life.)

健康身體狀態的基礎定位-視「健康」為生命生存的「必備條件」
  當我們提出這個命題時,顯然,健康並不是目的,而是一個「中間水平的探討」,揭示的是一個「健康的原則」,其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有二:一是向下探討,亦即「身體健康的核心倫理」;一是向上探討,亦即在生活行為面上,符合「核心倫理、原則」的「策略與技術」。
  「身體健康的核心倫理」探討健康的本質條件與定義;「健康的原則」探討健康促進形式的檢核準則;「策略與技術」則是以實際的做法與生活行為來加以落實。而當我們站在這個「中間水平」的原則來探討時,我們須為這個中間水平的身體狀態試作一個基礎定位,一個較中肯、積極的說法是:
視「健康」為生命生存的「必備條件」,猶如肥沃的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必備條件」。
「必備條件」意謂著是剛剛好、及格、已具備資格、已準備好了。因此,健康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準備好的生存基礎條件。於是我們就可以用一個較高的規格來看待健康這件事情。
  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保有健康,但是端看你將它擺在哪一個順位,倘若它是「必備的基礎條件」,那麼身體健康這件事是應優先於事業、家庭、理想、夢想,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基於此,我們須先釐清:
  第一、你/妳現在的健康狀態是你/妳最好的狀態。
  第二、所以在你/妳現有、目前的條件上,你/妳是健康的。
  第三、健康的提昇或降低取決於你/妳的決定。
以下繼之探討「身體健康的核心倫理」。

身體(Soma)健康的核心倫理(Ethic)
  特別指出,這裡使用的身體一詞,其意涵並非我們一般所指的身體(Body),而是身心學(Smoatics) 所指的身體(soma)而言,soma源自於希臘文,乃是指包含著完整的身、心部分的身體,是有心性的身體(body mind)而不僅僅是指生理上的肢體(physical body),它存在於當下的感知,並能自我覺察、自我調整、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改進的有機生命體(劉美珠、林大豐,2005)。
  因此,身體健康的核心倫理(Ethic)我們稱之為「創造性的生存」,意指:「良好的身心整體調適能力」。

健康促進的「原則」
  為能達到「創造性的生存-良好的身心整體調適能力」健康狀態,我們提出了一個健康促進的原則,亦即-「藉由促進氣血循環造成身體的穩態、心理的平衡」。並且在健康促進的原則下,因應實際狀態提出相對應的促進健康的策略與技術。任何促進健康的策略與技術必須符合、掌握「藉由促進氣血循環造成身體的穩態、心理的平衡」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又必須以維持機體「創造性的生存-良好的身心整體調適能力」為依歸。
  身體健康的核心倫理、原則以及策略與技術關係如下圖:


促進健康的策略與技術-養生運動
  上圖得知,當我們論及促進健康的策略與技術時,生活形態佔影響身體健康因素之50%,我們又可得知,在生活形態中,運動-尤其是養生運動對健康的改善更是顯著,因此,讓養生運動成為促進健康的「策略與技術」,應是最佳的選擇。但是,現代人的生活作息,已經排滿得沒有閒暇,哪有空閒在抽得出時間從事養生運動呢?其實,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要先搞清楚什麼是養生運動?其次是:如何將養生運動融入生活行為當中。

什麼是養生運動?
凡符合中醫氣血循環的動作都可以視為養生運動;
養生運動的原理包括:螺旋、延伸、開闔與呼吸。
  所謂養生運動並不是特定指哪一種養生功法或特定哪種運動,我所要談的是中國養生與中醫氣血循環的觀念,融入到自然生活、身體使用動態中的「身體覺察運動」(陳建安,2013)。也就是說將「養生」的基本肢體動作原理,啟發自我覺察與肢體開發。只要懂了原理,任何動作都可以是養生運動。那什麼是「養生」的基本肢體動作原理呢?中國養生功法的濫觴是「導引術」,可溯源於上古的舞蹈動作,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法,「導」指的是導氣,意即呼吸,「引」指的是引體,意即肢體動作。「導引術」總括了中國養生運動的兩大基本架構,一是呼吸、一是肢體動作。「太極」則是集中國養生文化之大成,其動作包含了「螺旋」、「延伸」、「開闔」三種基本運動原理,統攝了肢體運動的動態原則,更結合《易》學與醫理,讓人從身體的健康實踐,漸次昇華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因此當我們將中國養生功法的概念加以歸納、萃取其本質之後發現,它是將身體的養生動作區分為四種原理的整體作用,即將導引術中的導氣-「呼吸」獨立出來成為公因數,引體的部分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匯集到太極功法,再從太極各派功法的精華中萃取出「螺旋」、「延伸」、「開闔」三個原理彙集而成(陳建安,2013)。

養生運動最重要的關鍵-持續性:將養生運動融入生活當中
  持續性的運動是一種醞釀,強調的是時間的連續性長度而並非運動的強度。因此身體的訓練猶如燒開水,運動是添加柴火、持續加溫,持續維持光和熱,於是水也逐漸升溫直到沸騰。你可能無法抽出完整的30分鐘來,但你卻有六個五分鐘。養生運動與生活中的動作是在生活中並行的兩條軌跡,時而平行運行,時而合而為一。倘若我們可以將養生運動的原理分散、植入我們每日常用的生活動作-坐姿、行走、臥姿…當中,那麼,我們就可以將身體時時保持在養生的狀態當中。

參考文獻: 
陳建安(2010)。體知身體美學-應用身心學理念融入藝用解剖學教學的行動研究。台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美珠、林大豐(2005)。身心學的意涵與發展之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28。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安(2013)。自我蛻變之於身心靈整合。


[1]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9)60456-6/fulltext

沒有留言: